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层活动性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28
作者
申俊峰 [1 ]
申旭辉 [2 ]
曹忠全 [3 ]
郭士金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和矿产资源国家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3]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 溶蚀微形貌; 应力痕迹微形貌; 断层活动性;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7.01.015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其中的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能够反映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和活动年代。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西藏拉萨那林拉卡断裂白定段断层泥石英样品进行了溶蚀微形貌统计分析及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呈现出以钟乳状为主和桔皮状为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溶蚀微形貌特征。对照Kanaori Y等关于石英微形貌与年代关系的图谱可知,该断层形成以后至少有过两次再活动,其活动年代分别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与热释光定年法确定该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为287.08 Ka±24.40 Ka的结果相吻合;另外,代表晚期活动特征的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同一石英颗粒上发育了代表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的阶步状刻痕(蠕滑)-撞击碎裂痕(粘滑)组合,以及阶步状刻痕(蠕滑)-贝壳状断口(粘滑)-平直擦线(粘滑)的组合,说明该断层在晚期(中更新世)曾经历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方式。代表蠕滑的阶步状刻痕清晰突显,而代表粘滑的线状擦痕明显受到溶蚀,这说明粘滑运动在先,蠕滑运动在后。此外,擦痕线的叠加、切穿现象还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综合应力痕迹微形貌特征认为,3个亚期次滑动的前两次表现为粘滑,第三次为蠕滑或粘滑向蠕滑过渡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的矿物演化 [J].
戚国庆 ;
黄润秋 ;
彭汉兴 .
矿物岩石, 2004, (01) :43-47
[2]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强 ;
杨坤光 ;
张传林 ;
董永观 ;
郭坤一 .
矿物岩石, 2003, (03) :26-30
[3]   澜沧江流域主要断裂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特征及其断裂活动研究 [J].
俞维贤 ;
安晓文 ;
李世成 ;
周瑞奇 ;
杨继武 .
地震研究, 2002, (03) :275-280
[4]   应用断层泥石英形貌测龄评价桥基断裂活动性 [J].
汪明武 ;
章杨松 ;
李丽 ;
罗国煜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335-339
[5]   西藏冈底斯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袁万明 ;
王世成 ;
李胜荣 ;
杨志强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20) :1739-1742
[6]   程各庄断裂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断裂活动性探讨 [J].
张秉良 ;
方仲景 ;
段端涛 ;
向宏发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04) :31-39
[7]   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习性的研究 [J].
张秉良,方仲景,向宏发,段瑞涛 .
华南地震, 1996, (04) :68-72
[8]   根据断层泥的微观特征探讨断层的活动性 [J].
张秉良,方仲景,李建国,崔四平 .
地质力学学报, 1996, (02) :41-46
[9]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J].
林传勇,史兰斌,刘行松,唐汉军,陈孝德 .
中国地震, 1995, (01) :26-32
[10]   断层泥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J].
邵顺妹 .
高原地震, 199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