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

被引:26
作者
阎天
机构
[1] 耶鲁大学
关键词
就业歧视; 劳动法; 平等就业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5 [劳动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劳动法》建立了劳动者特质、用人单位行为和特质与行为关联性三要素的定义模式,初步确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对象;建立了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两权对立的分析框架,初步奠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依据;建立了旧的非法律调控手段与新的法律调控手段并存的制度结构,初步勾勒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手段。《劳动法》是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在当代的起源;它所揭示和规定的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规范生成逻辑,为追溯和评价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60 / 577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我国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若干问题研究 [J].
李雄 ;
刘山川 .
清华法学, 2010, 4 (05) :24-37
[2]   反歧视:有知和无知之间的信念选择——从乙肝病毒携带者受教育歧视切入 [J].
沈岿 .
清华法学, 2008, (05) :20-32
[3]   美英两国就业歧视构成要件比较 兼论反就业歧视法发展趋势及我国立法选择 [J].
谢增毅 .
中外法学, 2008, (04) :613-62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歧视法学术建议稿 [J].
周伟 .
河北法学, 2007, (06) :11-16
[7]   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 [J].
朱懂理 .
中国劳动, 2004, (02) :24-27
[8]   寻求乡土社会“农民”到“公民”的法律平等 [J].
田成有 .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03) :81-83
[9]   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建议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 [J].
王昌硕 .
中国改革, 1999, (06) :18-20
[10]   劳动法律体系的新构想 [J].
石美遐 .
中国劳动科学, 1996, (07)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