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现状、挑战与展望

被引:26
作者
邱丽娟
郭勇
黎裕
王晓波
周国安
刘章雄
周时荣
李新海
马有志
王建康
万建民
机构
[1]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作物; 基因; QTLs; 定位; 克隆; 发掘; 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8 [农业生物工程];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828 ; 0836 ; 090102 ;
摘要
作物新基因发掘是实现作物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转变和作物分子育种的基础。本文对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基因发掘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总结出近10年来中国科学家在作物基因发掘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1)创制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基因发掘材料,包括基于中国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基于优异资源的遗传分离群体和基于人工诱变的突变体等;(2)基因发掘技术和方法有所突破,尤其是建立了针对不同基因特点整合各种技术的基因发掘技术、改进了基因/QTL的生物统计算法等,提高了基因发掘的效率;(3)作物重要性状基因/QTL的标记定位已成为作物常规遗传研究方法,初步定位了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养分高效、高产相关基因/QTL,其中,有500多个基因已精细定位;(4)以水稻为代表的作物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在国际上受到瞩目,在主要作物中已克隆了300多个基因,其中,在目标作物中验证的重要性状基因数超过70个。目前,国际作物基因发掘正朝高效化、规模化及实用化方向发展,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然而,与国际作物基因发掘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中国作物基因发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作物分子育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不同作物基因发掘研究进展不平衡、发掘基因的数量还相对有限、已发掘的基因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基因不多等。针对中国基因发掘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各国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争夺基因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中国作物基因发掘应重点提高基因发掘效率,开展重要基因克隆及基因的价值评估,加强以生物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基因发掘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20 条
[1]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发展前景 [J].
黎裕 ;
王建康 ;
邱丽娟 ;
马有志 ;
李新海 ;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10, 36 (09) :1425-1430
[2]   小麦类CTR1基因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J].
秘彩莉 ;
温小杰 ;
张学勇 ;
刘旭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11) :3785-3794
[3]   EMS诱发大豆“南农94-16”突变体库的扩建及部分突变体的SSR分析 [J].
陈远东 ;
喻德跃 .
大豆科学, 2009, 28 (04) :574-577+582
[4]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J].
杨勤忠 ;
林菲 ;
冯淑杰 ;
王玲 ;
潘庆华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5) :1601-1615
[5]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J].
邱丽娟 ;
李英慧 ;
关荣霞 ;
刘章雄 ;
王丽侠 ;
常汝镇 .
作物学报, 2009, 35 (04) :571-579
[6]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J].
薛勇彪 ;
王道文 ;
段子渊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 (06) :486-490
[7]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J].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06, (03) :455-462
[8]   四向杂交设计QTL分析的极大似然方法 [J].
敖雁 ;
徐辰武 .
作物学报, 2006, (01) :51-56
[9]   利用同源四倍体花培途径创建水稻突变体群的研究 [J].
秦瑞珍 ;
程治军 ;
郭秀平 .
作物学报, 2005, (03) :392-394+401
[10]   植物基因组学与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 [J].
贾继增 ;
黎裕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11) :1585-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