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施事后置”及“非宾格假说”的几个问题

被引:18
作者
吕云生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词汇概念结构; 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 存现句; 非宾格假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3 [句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运用词汇分解的方法,提出可控不及物动词的概念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两种语义角色二者同指。由自主的不及物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与由非自主动词构成的存现句一样,其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不是施事,而是客体。该客体既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又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这种句型上的变换不产生于移位,而是由于动词词汇概念结构或扩展的词汇概念结构中含有由客体与处所或终点构成的无焦点概念块,说话者可以选择客体,也可以选择处所或终点作为句子的语义焦点即主语。因而只有那些与处所或终点无内在联系的表示非移动动作和生理活动的不及物动词,才不能实现这种句式变换。因此“非宾格假说”关于非作格动词的主语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论断是片面的,不符合汉语实际的。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非宾格理论的合理内核,指出了非宾格现象的实质及其在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中的广泛存在。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70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上) [J].
李宝伦 ;
潘海华 ;
徐烈炯 .
当代语言学, 2003, (01) :1-11+93
[2]   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J].
石毓智 .
当代语言学, 2002, (01) :25-37+77
[3]   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附视频 [J].
杨素英 .
当代语言学, 1999, (01) :30-43+61
[4]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附视频 [J].
徐杰 .
当代语言学, 1999, (01) :16-29+61
[5]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 [J].
顾阳 .
现代外语, 1997, (03) :17+16+18-27
[6]   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 [J].
顾阳 .
国外语言学, 1996, (03) :1-16
[7]   论元结构理论介绍 [J].
顾阳 .
国外语言学, 1994, (01) :1-11
[8]   存在句研究纵横谈 [J].
雷涛 .
汉语学习, 1993, (02) :22-26
[9]   祈使句式“V+着!”分析 [J].
袁毓林 .
世界汉语教学, 1992, (04) :269-275
[10]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 学林出版社 , 陈昌来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