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被引:22
作者
刘宝明
夏斌
金庆焕
李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盆地演化;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碳酸盐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新生代;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海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较多发现。南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安第斯型边缘—弧后裂谷—大西洋型海底扩张等一系列转变,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这些盆地可划分为拉张型、聚敛型、走滑型三大类,且可细分为陆缘张裂型、裂离陆块型、弧前型、周缘前陆型、走滑—拉分型以及残留洋壳型等6种类型,不同的构造演化背景和盆地类型,碳酸盐岩的建隆及其生物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地震相特征也有一定差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中及上始新统上部,储层分布范围广,发育有台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点礁、环礁等多种类型,以铸模灰岩、颗粒状白云岩的油气储集性能较好。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和控制。以越东—廷贾断裂为界,其北部海域发育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早期)和中—晚中新世(晚期)两期碳酸盐岩和生物礁;而其南部海域仅发育晚期碳酸盐岩。在南海,至今尚未发现有单纯的典型碳酸盐岩构成油气源岩的,绝大多数是与所伴生的生物礁一起组成储集层,所发现的碳酸盐岩及其生物礁(滩)型油气田,普遍具有较好的物性。在南海北部盆地和东南巴拉望盆地中是油气兼有,而在南海南部以产天然气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7 +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南海西南部海区油气富集成藏类型分析
    刘宝明
    夏斌
    刘振湖
    王衍棠
    不详
    [J].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4) : 322 - 326+333
  • [2] 南海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刘宝明
    金庆焕
    [J]. 热带海洋, 1997, (04) : 18 - 25
  • [3] 南沙万安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金庆焕
    刘宝明
    不详
    [J]. 石油实验地质 , 1997, (03) : 234 - 239+260
  • [4] 碳酸盐岩台地相模式
    J.Fred Read
    金福锦
    [J]. 国外油气勘探, 1995, 7 (02) : 131 - 154
  • [5] 中国油气勘探.[M].邱中建;龚再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
  • [6] 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质与油气资源评价.[M].许红等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