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
Archaeoperisaccus属的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
被引:4
作者:
高联达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泥盆纪;
晚泥盆世;
Archaeoperisaccus;
古赤道;
西秦岭;
中泥盆统;
应堂组;
海口组;
地质;
地理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Archaeoperisaccus是苏联孢粉学者纳乌莫娃(Naumova,1953)在俄罗斯陆台晚泥盆世早期Similuke和Petino层中发现并建立的属,该属的地质时代限于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地理分布限于北欧、北美和安加拉古大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rchaeoperisaccus在中国也有广泛分布,该属的地质历程从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阶(Eifelian)至晚泥盆世晚期斯特连阶(Strunian)。因此,中国的Archaeoperisaccus孢子早于苏联、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中国可能是该属的起源中心。 根据古地磁资料,西藏聂拉木、华南(包括西秦岭)在泥盆纪时都位于古赤道以南,因此该属可以出现在古赤道南、北两半球,南半球可能早于北半球。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6+233
+23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