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38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变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J].
孙平军 ;
修春亮 ;
王忠芝 .
经济地理, 2010, 30 (08) :1354-1359
[2]   东北地区中老年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 [J].
孙平军 ;
修春亮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8) :935-942
[3]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J].
程叶青 ;
邓吉祥 ;
房艳刚 .
地理研究, 2010, 29 (04) :727-736
[4]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J].
齐艳红 ;
赵映慧 ;
修春亮 .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 (11) :87-92
[5]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 [J].
李秀伟 ;
修春亮 .
地理科学, 2008, 28 (06) :722-728
[6]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的空间极化 [J].
修春亮 ;
赵映慧 ;
宋伟 .
地理学报, 2008, (10) :1097-1107
[7]   20世纪以来东北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J].
宋玉祥 ;
陈群元 .
地理研究, 2005, (01) :89-97
[8]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
欧向军 ;
顾朝林 .
地理学报, 2004, (05) :791-799
[9]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J].
金凤君 ;
王姣娥 .
地理学报, 2004, (02) :293-302
[1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J].
甄峰 ;
顾朝林 ;
沈建法 ;
黄钧尧 ;
朱剑如 .
地理科学, 2000, (05) :4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