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空间的形成机理、基本流态关系及网络属性

被引:15
作者
孙中伟
机构
[1] 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
关键词
流动空间; 形成机理; 基本流态; 流态关系; 网络属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个人(社会人)];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流动空间是网络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空间形态,指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是社会学界最重要的空间理论之一,对很多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笔者近年来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成果和Castells的网络社会理论新进展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流动空间的形成机理、基本流态与相互关系、网络属性。研究表明:在流动空间的形成过程中,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是诱发因素,其直接推动了社会结构向网络社会的转型,进而带来了流动空间的出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是构成流动空间的5种基本流态,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信息流对其他流态具有组织作用;流动空间中的网络包括专业网络和综合网络两大类,其节点无论是人、企事业单位、城市或者区域,线路都是交通和/或通信线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J].
沈丽珍 ;
甄峰 ;
席广亮 .
人文地理, 2012, 27 (04) :14-18
[2]   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J].
陈园园 ;
李宁 ;
丁四保 .
地理科学, 2011, 31 (12) :1461-1467
[3]   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 [J].
马学广 ;
李贵才 .
经济地理, 2011, 31 (10) :1630-1637
[4]   流动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J].
沈丽珍 ;
顾朝林 ;
甄锋 .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5) :26-32
[5]   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率的测算 [J].
孙中伟 ;
金凤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 (01) :49-54+64
[6]   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 [J].
沈丽珍 ;
顾朝林 .
地理科学, 2009, 29 (06) :787-793
[7]   信息化对海尔空间组织变革的驱动作用 [J].
孙中伟 .
经济地理, 2009, 29 (06) :955-959
[8]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 [J].
孙中伟 ;
金凤君 ;
王杨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8, (04) :44-49
[9]   流动空间中社会意义的重建 [J].
曼纽尔·卡斯特 ;
王志弘 .
国外城市规划, 2006, (05) :101-103
[10]   互联网时代中澳间相互作用类型、演变与形成机理 [J].
孙中伟 .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02) :10-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