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技术哲学涵义

被引:12
作者
高芙蓉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哲学意涵; 集体意向性;
D O I
10.19484/j.cnki.1000-8934.2010.05.007
中图分类号
N02 [科学的哲学原理];
学科分类号
0101 ; 010108 ;
摘要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之所以成为现代信息系统文献中最多产的、最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影响不仅在于模型本身,还在于它深刻的技术哲学意蕴。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解释的弹性和中介属性,模型的演进符合技术哲学的"约束机制",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了技术哲学中的还原方法,模型的本质体现了技术哲学的认知思想,模型的研究对象说明了其暗含的集体意向性前提,模型的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哲学思想,模型的扩展和应用体现了技术哲学中的转换性思想。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技术使用者:技术哲学应该关注的一个对象 [J].
陈凡 ;
陈多闻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471-475
[2]   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 [J].
柳海涛 ;
万小龙 .
哲学动态, 2008, (08) :83-88
[3]   人造物、意向性与生活世界 [J].
舒红跃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03) :83-85+99+112
[4]   技术哲学研究路径与转向之透视 [J].
卢彪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04) :82-85
[5]   欧美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内涵、依据和存在的问题 [J].
朱春艳 ;
陈凡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79-83
[6]   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 [J].
高新民 ;
刘占峰 .
哲学动态, 2004, (08) :15-18
[7]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 [J].
Venkatesh, Viswanath ;
Bala, Hillol .
DECISION SCIENCES, 2008, 39 (02) :273-315
[8]  
思想无羁.[M].(美)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原著;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技术的政治价值.[M].刘文海著;.人民出版社.1996,
[10]  
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孙浔.复旦大学.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