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地块思茅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5
作者
张海峰 [1 ]
仝亚博 [2 ,3 ]
王恒 [2 ,3 ]
杨振宇 [1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印度支那地块; 白垩纪; 地块运动; 陆内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3 [白垩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印支地块思茅地区的早白垩世红层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镇沅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52.4°,Is=45.5°,κ=77.9,α95=6.3°;普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46.2°,Is=46.6°,κ=50.9,α95=5.6°;江城剖面特征剩磁方向Ds=8.6°,Is=42.2°,κ=117.1,α95=4.0°。对普洱和江城剖面进行E-I磁倾角偏低检验,结果显示江城剖面不存在磁倾角偏低,普洱剖面由于偏角较分散,导致其伸展方向出现假象,推测的磁倾角偏大,出现实测磁倾角偏低的假象。思茅地区各采样剖面之间的磁偏角差异表明,块体内部发生过差异性旋转变形,其变形的过程不仅受控于边界深大断裂,也与内部小断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若进一步考虑华南地块白垩纪可能存在的磁倾角偏低现象,则该结果说明印度支那地块思茅地区白垩纪以来相对于华南地块向南滑移量为570±310km,接近构造地质研究推测的红河大断裂左行滑移量。
引用
收藏
页码:923 / 93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奠边府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遥感解译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唐渊 ;
刘俊来 ;
TRAN My Dung ;
宋志杰 .
地质学报, 2009, 83 (10) :1401-1414
[2]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发生时代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 [J].
向宏发 ;
万景林 ;
韩竹军 ;
虢顺民 ;
张晚霞 ;
陈立春 ;
董兴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1) :977-987
[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S1
[4]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杨振宇 ;
孙知明 ;
马醒华 ;
尹济云 ;
Y.Otofuji .
地质学报, 2001, (01) :35-44
[5]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新解 [J].
帅开业 .
地学前缘, 2000, (04) :380-380
[6]   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 [J].
杨振宇 ;
Jean Besse ;
孙知明 ;
赵越 .
地质学报, 1998, (02) :112-125
[7]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J].
朱创业 ;
夏文杰 ;
伊海生 ;
蔚远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 (04) :25-32
[8]   红河断裂的新观察 [J].
任纪舜 ;
金小赤 .
地质论评, 1996, (05) :439-442
[9]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10]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J].
何科昭 ;
何浩生 ;
蔡红飙 .
地质论评, 1996, (02) :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