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

被引:31
作者
邓滢 [1 ,2 ]
汪明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关键词
风险社会放大; 网络新媒体; PM2.5; 雾霾; 风险管理; 案例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050302 ;
摘要
基于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框架,分析以PM2.5为焦点的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总结其中的二维三级推进机制,阐述风险放大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网络新媒体作为新型的重要放大站,对新时期的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同时,其内在特性缺乏本质的社会驱动力,其形成的社会放大效果和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深圳市PM2.5化学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J]. 云慧,何凌燕,黄晓锋,兰紫娟,李响,曾立武.环境科学. 2013(04)
[2]   对国内外PM2.5研究及控制对策的回顾与展望 [J].
朱增银 ;
李冰 ;
赵秋月 ;
夏思佳 ;
李荔 .
环境科技, 2013, 26 (01) :70-74
[3]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J].
李辉 ;
郭家秀 ;
尹华强 .
四川化工, 2013, 16 (01) :52-54
[4]   采用超图的微博群落感知方法 [J].
莫同 ;
褚伟杰 ;
李伟平 ;
吴中海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 (11) :120-126
[5]   2006年12月14~15日上海大雾及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J].
王峰云 ;
阎凤霞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9) :4689-4692+4719
[6]   何为新媒体? [J].
廖祥忠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 (05) :121-125
[7]   加强与衰减: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探析——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为例 [J].
张乐 ;
童星 .
人文杂志, 2008, (05) :178-182
[8]   “新媒体”概念辨析 [J].
匡文波 .
国际新闻界, 2008, (06) :66-69
[9]   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J].
林兴发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1) :61-63
[10]   伦敦,让浓雾走开 [J].
Seuly .
环境, 2005, (03)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