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

被引:94
作者
陈永林 [1 ,2 ]
谢炳庚 [1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客家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空间重构; 江南丘陵区; 赣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81102 ; 0816 ; 081602 ; 083002 ; 1404 ;
摘要
以江南丘陵区的赣南地区为研究区,以DEM数据和1995年、2013年赣南地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基本模式及过程机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基本思路。研究表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规模及密度均较小,但有扩大的演化趋势,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00~600 m之间、坡度<15°的低山盆地、河谷阶地等地区及道路和河流沿线;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聚落空间演化有六种模式,低地指向、经济指向、中心地指向、交通/河流指向、文化指向及功能指向是聚落演化的动力;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其基本思路是初期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中期进行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后期最终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
引用
收藏
页码:184 / 19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J].
李骞国 ;
石培基 ;
刘春芳 ;
魏伟 ;
吴娜 .
经济地理, 2015, 35 (01) :126-133
[2]   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J].
杨立国 ;
林琳 ;
刘沛林 ;
胡景强 .
人文地理, 2014, (06) :60-66
[3]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J].
唐承丽 ;
贺艳华 ;
周国华 ;
曾山山 ;
肖路遥 .
地理学报, 2014, 69 (10) :1459-1472
[4]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 [J].
贺艳华 ;
唐承丽 ;
周国华 ;
曾山山 ;
李莉 ;
钟婷 .
地理研究, 2014, 33 (09) :1716-1727
[5]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J].
谢作轮 ;
赵锐锋 ;
姜朋辉 ;
刘海猛 ;
祝稳 .
地理研究, 2014, 33 (05) :937-947
[6]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J].
席建超 ;
王新歌 ;
孔钦钦 ;
张楠 .
地理学报, 2014, 69 (04) :531-540
[7]   基于GIS的秦岭山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 [J].
齐增湘 ;
廖建军 ;
徐卫华 ;
倪永明 .
生态学报, 2015, 35 (04) :1274-1283
[8]   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J].
李红波 ;
张小林 ;
吴江国 ;
朱彬 .
地理科学, 2014, 34 (04) :438-446
[9]   苏南和皖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对比分析——以镇江丹阳市和宿州埇桥区为例 [J].
吴江国 ;
张小林 ;
冀亚哲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02) :161-169
[10]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海贝贝 ;
李小建 ;
许家伟 .
地理研究, 2013, 32 (12) :2257-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