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陈佳娜
曹放波
谢小兵
单双吕
高伟
李志斌
黄敏
邹应斌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密度;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176 / 118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J].
何文洪 ;
陈惠哲 ;
朱德峰 ;
徐一成 ;
林贤青 ;
张玉屏 .
中国稻米, 2008, (03) :60-62
[22]   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J].
李世峰 ;
刘蓉蓉 ;
吴九林 .
作物杂志, 2008, (01) :71-74
[23]   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 [J].
张祖建 ;
王君 ;
郎有忠 ;
于林惠 ;
薛艳凤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8, (02) :297-304
[24]   不同水稻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J].
魏海燕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杭杰 ;
马群 ;
张胜飞 ;
张庆 ;
刘艳阳 .
作物学报, 2007, (11) :1802-1809
[25]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J].
贺帆 ;
黄见良 ;
崔克辉 ;
曾建敏 ;
徐波 ;
彭少兵 ;
R J Buresh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1) :123-132
[26]   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龄对机插稻苗质及大田产量的影响 [J].
沈建辉 ;
邵文娟 ;
张祖建 ;
景启坚 ;
杨建昌 ;
陈文林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6, (03) :402-409
[27]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J].
沈建辉 ;
邵文娟 ;
张祖建 ;
杨建昌 ;
曹卫星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4, (09) :906-911
[28]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J].
刘立军 ;
桑大志 ;
刘翠莲 ;
王志琴 ;
杨建昌 ;
朱庆森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12) :1456-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