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思考

被引:16
作者
姜凤岐
于占源
曾德慧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地带性顶极; 逆向演替; 气候变化; 适应性;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7.0346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油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针对辽西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衰退问题,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依据近20多年来有关油松造林的科研成果和基本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特点、演替模式、生态系统退化的状态和程度;预测了到2025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讨论了油松适应性问题。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地带性植被具有边缘性、交错性和变异性特点,处于顶极态的森林群落类型呈多元化,油松林并非是唯一的顶极群落类型;全区植被长期处在逆向演替之中,大部分地区已退化到灌丛、草地甚至次生裸地;半干旱气候和瘠薄的土层(约30cm)已不适宜油松生长。因此,把油松纯林作为普遍的恢复模式应用于退化严重的立地,是导致油松林衰退的根本原因。未来气候暖干化会使该地区在2025年左右总体成为半干旱气候区,这将更加不利于油松的自然分布和生长。
引用
收藏
页码:2069 / 20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从恢复生态学视角透析防护林衰退及其防治对策: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为例 [J].
姜凤岐 ;
曾德慧 ;
于占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2) :2229-2235
[2]   辽西大黑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J].
尚文艳 ;
付晓 ;
刘阳 ;
吴钢 .
生态学杂志, 2005, (09) :994-998
[3]   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研究:基于演替理论和生态系统退化程度 [J].
杜晓军 ;
姜凤岐 ;
焦志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9) :1507-1511
[4]   低价林早期诊断:生态因子途径 [J].
杜晓军 ;
姜凤岐 ;
沈慧 ;
林鹤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2) :1523-1528
[5]   油松飞播造林的地理分布和适宜性分区 [J].
吴钦孝 ;
韩洛川 ;
王晗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1) :18-23
[6]   辽西油松纯林可持续经营途径探讨 [J].
杜晓军 ;
姜凤岐 ;
曾德慧 ;
沈慧 .
生态学杂志, 1999, (05) :36-40
[7]   半干旱地区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效益分析 [J].
王世忠 ;
李树民 .
林业科技通讯, 1999, (06) :21-23
[8]   改造辽西山地人工油松纯林为混交林的探讨 [J].
雷启迪 ;
刘明久 ;
刘景彦 .
生态学杂志, 1997, (01) :9-14
[9]   辽西地区森林现状及经营对策 [J].
马兴华 .
辽宁林业科技, 1995, (06) :44-46
[10]   气候变化对油松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J].
郭泉水,徐德应,阎洪 .
林业科学, 1995, (05) :39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