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蚀变分带和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5
作者
李厚民
毛景文
张冠
徐章宝
高宏光
张长青
王登红
许虹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3] 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蚀变分带; 有机包裹体; 铜矿; 玄武岩; 油气藏; 云南;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滇黔交界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铜矿中除了发现大量沥青外,还在与沥青共生的石英中发现了由液态烃、固体沥青和气相组成的有机包裹体,表明沥青直接来自石油。在钻孔柱状剖面图上,矿化蚀变具有自下而上依次为辉铜矿化、沥青化和自然铜矿化的分带性,且沥青和自然铜的分布位置大体一致,表明自然铜矿化与沥青关系密切。这些特征表明:本区曾发育过古油气藏,该古油气藏不仅为铜矿化提供了储集空间,而且导致了上为自然铜、下为辉铜矿的铜矿化空间分带,自然铜矿化与古石油的强还原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026 / 10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中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李厚民 ;
毛景文 ;
张长青 ;
许虹 ;
陈毓川 ;
王登红 .
地质论评, 2005, (05) :61-71
[2]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PGE及微量元素特征 [J].
李厚民 ;
毛景文 ;
王登红 ;
陈毓川 ;
张长青 ;
许虹 .
矿床地质, 2005, (03) :285-291
[3]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中两阶段自然铜矿化的40Ar/39Ar与U-Th-Pb年龄证据 [J].
朱炳泉 ;
戴橦谟 ;
胡耀国 ;
张正伟 ;
陈广浩 ;
彭建华 ;
涂湘林 ;
刘德汉 ;
常向阳 .
地球化学, 2005, (03) :235-247
[4]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化蚀变特征 [J].
李厚民 ;
毛景文 ;
徐章宝 ;
陈毓川 ;
张长青 ;
许虹 .
地球学报, 2004, (05) :495-502
[5]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及成因 [J].
李厚民 ;
毛景文 ;
张长青 ;
许虹 ;
陈毓川 .
地质学报, 2004, (04) :519-526
[6]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李厚民 ;
毛景文 ;
张长青 ;
许虹 ;
陈毓川 ;
王登红 .
矿床地质, 2004, (02) :232-240
[7]   云南鲁甸地区二叠纪玄武岩中铜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J].
毛景文 ;
王志良 ;
李厚民 ;
王成玉 ;
陈毓川 .
地质论评, 2003, (06) :610-615
[8]  
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的发现[J]. 朱炳泉,胡耀国,张正伟,常向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
[9]   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的发现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新思路 [J].
朱炳泉 ;
常向阳 ;
胡耀国 ;
张正伟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6) :912-917
[10]   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浅析 [J].
张新荣 ;
王东坡 .
世界地质, 2001, (03) :27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