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实证分析

被引:143
作者
尹东东
张建清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吸收能力;
D O I
10.13510/j.cnki.jit.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
F125 [对外经济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表征吸收能力的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发展规模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检验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内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中部地区能够促进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则限于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而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使其获得了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检验 [J].
付海燕 .
世界经济研究, 2014, (09) :56-61+67+88
[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省份资本折旧率的再估计 [J].
张健华 ;
王鹏 .
管理世界, 2012, (10) :18-30+187
[3]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 [J].
李梅 ;
柳士昌 .
管理世界, 2012, (01) :21-32+66
[4]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研发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数理模型与实证研究 [J].
朱彤 ;
崔昊 .
世界经济研究, 2011, (12) :71-77+86
[6]   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李梅 ;
金照林 .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0) :124-136
[7]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研究 [J].
周春应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1 (08) :47-53
[9]   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 [J].
赵伟 ;
古广东 ;
何元庆 .
管理世界, 2006, (07) :53-60
[10]  
International reverse spillover effects on parent firms: Evidences from emerging-market MNEs in developed markets[J] . Victor Zitian Chen,Jing Li,Daniel M. Shapiro.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