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印支期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16
作者
王金琪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西南石油局
关键词
印支运动; 龙门山; 古特提斯洋; 对冲挤压; 合力分支; 磨拉石; 后期改造; 反扣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龙门山位于中国地质构造东、西交界部位,印支期褶皱冲断成山后,由于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叠加、改造和掩盖,印支龙门山的原貌难以恢复,因而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为澄清该问题,依照盆山耦合规律,侧重研究了四川盆地内的钻井、地震资料,结合山区构造形迹及其演化规律,再次探讨了印支龙门山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四川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结论认为:①须下盆沉积物源与印支早期活动有关,印支早幕秦岭缝合隆升,提供物源在包括与泸州古隆起所夹海滨堆积,诺利期末,松潘—甘孜地区南、北两侧古特提斯洋先后封闭、缝合,极其强烈对冲挤压产生的合力推向稳定陆块边缘形成龙门山逆冲推覆带;②安县运动褶皱冲断形成巍峨高耸的龙门山,该运动是龙门山印支期的主要造山幕;③须上盆具规模宏大的磨拉石冲积扇联扇体系,并表现为北强南弱的活动特征;④造山运动后经历了较长的构造稳定期,以剥蚀夷平和缓慢湖进沉积为主,侏罗纪前不存在"印支末期运动";⑤须上盆、须下盆是两个性质不同且"反扣"的盆地,各自控制其油气成藏的有利领域,其中须下盆以陆缘转变后的川西坳陷为主,须上盆则以盆中湖沼及入湖河流砂体配置条件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1+118 +118-11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J].
何鲤 ;
李梅 ;
熊亮 ;
冉飞 ;
廖震 .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06) :28-33+123
[2]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J].
罗启后 .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06) :21-27+122
[3]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源区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 [J].
施振生 ;
杨威 ;
谢增业 ;
金惠 ;
谢武仁 .
地质学报, 2010, 84 (03) :387-397
[4]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 [J].
曾青高 ;
龚昌明 ;
李俊良 ;
车国琼 ;
林建平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6) :13-18+134
[5]   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J].
雍自权 ;
刘庆松 ;
李倩 .
天然气工业, 2008, (02) :26-29+162
[6]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7]   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J].
蔡学林,魏显贵,刘援朝,曹家敏 .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02) :97-102
[8]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J].
杨逢清 ;
殷鸿福 ;
杨恒书 ;
赖旭龙 .
地质学报, 1994, (03) :208-218
[9]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J].
邹光富 .
四川地质学报, 1993, (03) :193-200
[10]   晋宁—澄江期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地体-板块构造 [J].
刘肇昌 ;
赵彻经 ;
钟康惠 .
四川地质学报, 1990, (03) :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