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碎屑组分对源区分析及印支运动的指示

被引:33
作者
施振生
杨威
谢增业
金惠
谢武仁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 碎屑组分; 源区; 印支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砾岩碎屑、砂岩骨架颗粒、碎屑重矿物组分显示,晚三叠世存在5大物源,它们分布于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龙门山南段、盆地东南和盆地南部。碎屑物源总体以"再旋回造山带"和"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其中,龙门山北段-中段和龙门山南段以"再旋回造山带"类型为主,而盆地东南部和南部以"大陆板块"类型为主。"再旋回造山带"类型可细分为"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两种类型,龙门山北段和龙门山南段均以"混合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和褶皱冲断带"类型为特征。盆地物源分布存在阶段性特征:早期,龙门山北段-中段、大巴山物源规模较大,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较小;晚期,盆地东南和南部规模增大,各方向呈均衡分布格局,这与周缘板块构造活动的阶段性有关。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挤压,构造活动强度总体具有弱-强-弱的演变趋势。须二期,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开始形成,并暴露水面遭受剥蚀,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四期为盆地最活跃期,龙门山北段进一步挤压抬升剥蚀,盆内沉积中心也由西北向东南迁移;须四期后,龙门山北段剥蚀区继续向东南推进,但构造活动强度渐趋和缓。
引用
收藏
页码:387 / 3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厚层砂体成因及油气运移通道分析 [J].
谢武仁 ;
李熙喆 ;
张满郎 ;
李晓革 ;
盛日正 .
石油学报, 2008, (04) :504-508
[2]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 [J].
施振生 ;
杨威 ;
金惠 ;
朱秋影 ;
刘满仓 ;
郭长敏 .
沉积学报, 2008, (02) :211-220
[3]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J].
郑荣才 ;
朱如凯 ;
翟文亮 ;
高红灿 ;
戴朝成 ;
耿威 .
中国地质, 2008, (02) :246-255
[4]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J].
张健 ;
李国辉 ;
谢继容 ;
邱健 ;
魏小薇 ;
唐大海 .
天然气工业, 2006, (01) :12-15+155
[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J].
侯方浩 ;
蒋裕强 ;
方少仙 ;
郭贵安 ;
杨金利 .
石油学报, 2005, (02) :30-37
[7]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8]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 [J].
李忠 ;
王道轩 ;
林伟 ;
王清晨 .
岩石学报, 2004, (03) :655-666
[9]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J].
贾东 ;
陈竹新 ;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张惬 ;
魏东涛 ;
沈扬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3) :402-410
[10]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J].
王金琪 .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2)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