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冰碛地貌测量与演化研究

被引:11
作者
胡恩
易朝路
李艳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绒布河谷; 冰碛地貌; 差分GPS; 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采用后差分GPS方法对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河谷中时期的冰碛地貌进行实地测量与研究,结合该河谷数值年代,得到时间序列上关于各期次冰碛地貌终碛垄的平面面积、表面面积、体积等参数:基龙寺终碛平面面积、表面面积以及体积分别为1.53×106m2、1.90×106m2和1.98×108m3;绒布寺终碛为1.03×106m2、1.24×106m2和0.82×108m3;绒布德新冰期终碛为1.72×106m2、2.0×106m2和1.98×108m3;小冰期终碛及现代表碛为2.43×106m2、2.60×106m2和1.69×108m3.对比分析认为:河谷地形差异是控制绒布河谷冰碛地貌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冰碛地貌形成过程中冰川退缩方式以及形成以后所遭受的流水切割、搬运等外力作用是影响冰碛垄规模大小差异的基本原因.受局地小气候差异影响,同期次侧碛表现出形态特征的不对称性:新冰期东坡侧碛坡度值大于西坡侧碛,前者为30.7°~46°,后者为30.7°~37.9°,另外在东坡侧碛发育有冰碛土柱,西坡侧碛未见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微地貌研究 [J].
李艳军 ;
易朝路 ;
胡恩 .
冰川冻土, 2010, (04) :696-705
[2]   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差分GPS测量及其地貌意义 [J].
刘斌 ;
易朝路 ;
王宁练 ;
李艳军 ;
胡恩 ;
傅平 .
冰川冻土, 2009, 31 (05) :945-952
[3]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J].
张军龙 ;
田勤俭 ;
李智敏 ;
任治坤 ;
郝凯 .
地震, 2007, (03) :74-82
[4]   喜马拉雅山中段冰川变化及气候暖干化特征 [J].
任贾文 ;
秦大河 ;
康世昌 ;
侯书贵 ;
蒲建辰 ;
井哲帆 .
科学通报, 2003, (23) :2478-2482
[5]   冰碛物ESR测年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系列 [J].
易朝路 ;
焦克勤 ;
刘克新 ;
李玲 ;
业渝光 .
冰川冻土, 2001, (04) :389-393
[6]   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三维地貌影像图及其地貌意义 [J].
刘勇 ;
张胜雷 .
地理学报, 1998, (05) :56+58+60-62+57+59+10
[7]   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沉积物AMS测年及其意义 [J].
易朝路 ;
刘克新 ;
崔之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55-656
[8]   天山和阿尔泰山冰碛物显微结构特征 [J].
崔之久 ;
易朝路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4, (04) :313-319
[9]   中国第四纪古冰川讨论(3)——关于冰碛术语概念和译名的讨论意见 [J].
崔之久 ;
任炳辉 ;
李吉均 .
冰川冻土, 1981, (01) :78-82
[10]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M].施雅风; 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