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65
作者
朱光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王勇生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3] 安徽 合肥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学断面; 岩石圈结构; 软流圈; 莫霍面;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2.03.002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横穿郯庐断裂带的五条地学断面揭示,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这是平移运动造成不同块体拼合的结果。早白垩世走滑期的岩浆活动,指示当时断裂带切入了壳-慢边界。这表明断裂带在走滑中切穿了整个地壳,莫霍面当时应为平缓的大型拆离面,壳一幔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失耦。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伸展活动中,软流圈发生了强烈的上隆,岩石圈出现了显著的细颈化,属于纯剪切伸展模式。在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中,浅埋软流圈背景上较高的上地幔温度,使郯庐断裂带成为岩石圈薄弱带,从而发生了较强的逆冲活动和大规模幔源玄武岩浆的喷发。
引用
收藏
页码:248 / 2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