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漏洞发现的合法性边界:授权模式下的行为要素框架

被引:4
作者
黄道丽 [1 ,2 ]
马民虎 [1 ]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2]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安全漏洞; 法律风险; 授权; 合法性边界; “白帽子”;
D O I
10.15896/j.xjtuskxb.201702010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不规范或非法的安全漏洞发现行为对网络安全实践发展造成冲击,凸显法律规定的灰色地带。安全漏洞具备非传统缺陷和资源的双重属性,传统缺陷理论和刑法单一惩治不能体现和承载双重属性所展现的复杂性。目前,限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安全漏洞发现行为本身存在可能产生"侵入"的刑事法律责任、"白帽子"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少对授权边界及构成要件的详细指引、众测平台的合规性有待强化等法律风险。为此,应围绕安全漏洞的法律属性,界定安全漏洞合法性发现的边界,明确漏洞挖掘的授权、限制与例外情形。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网络安全漏洞法律问题研究 [J].
张衠 .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5, (04) :21-24
[3]   论科技风险责任的承担——以软件漏洞风险为例 [J].
李承 ;
周潞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 (05) :103-106
[4]   恶意公布、售卖计算机安全漏洞行为入罪化的思考 [J].
于志刚 .
现代法学, 2010, 32 (02) :79-93
[5]   我国信息安全法的法理念探析 [J].
马民虎 ;
李江鸿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74-80
[6]   后门植入、隐藏与检测技术研究 [J].
孙淑华 ;
马恒太 ;
张楠 ;
卿斯汉 ;
王晓翠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07) :78-81
[7]   欧洲产品责任与智力产品 [J].
西蒙·惠特克 ;
邹海林 .
环球法律评论, 1991, (02) :63-68
[8]  
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M].于志刚; 于冲;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9]  
中美产品缺陷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董春华; 著.法律出版社.2010,
[10]  
法哲学范畴研究.[M].张文显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