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动机的本源、性质和形成

被引:17
作者
陈和华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犯罪动机; 需要; 主观恶性; 意识程度; 诱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7 [犯罪学];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030104 ; 030609 ;
摘要
犯罪动机的本源是人的需要,需要与动机的区别在于动机具有需要中所没有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手段与方式。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通常所谓的犯罪意图或意向就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具有主观恶性和有意识性的特点,不存在所谓中性的或善的犯罪动机,也不存在所谓的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经历从需要不能满足、缺乏调节能力、采用犯罪手段三个阶段。犯罪动机可以独立于犯罪行为而存在,犯罪动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必然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 [J].
冯亚东 ;
张丽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6) :40-46
[2]   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 [J].
牛忠志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 (01) :64-69
[3]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J].
梅传强 .
现代法学, 2003, (02) :72-77
[4]   再论犯罪动机的几个问题 [J].
邱国梁 .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4) :36-38
[5]   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 [J].
王敏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1999, (03) :46-53
[6]   犯罪动机新探 [J].
栗克元 .
现代法学, 1996, (02) :92-95
[7]  
犯罪心理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宋晓明等, 2005
[8]  
刑法的基本概念[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美)乔治·P.弗莱彻(GeorgeP.Fletcher)著, 2004
[9]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梅传强著, 2004
[10]  
刑法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