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5
作者
张梅 [1 ]
朱蕾 [1 ]
余传庆 [1 ]
杨立新 [1 ]
鲁明 [1 ]
曾昭波 [1 ]
张伟丽 [2 ]
机构
[1]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心血管病基因研究室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卒中的影响,观察淮南地区人群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方法连续收集从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首次发病入院且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73例,其中缺血性684例,出血性89例。分析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型特点及危险因素等。结果淮南地区773例首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4.96±11.86)岁,其中出血性卒中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1),男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60~79岁,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为45~64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吸烟、饮酒、心脏病和糖尿病史。入院首次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出血性卒中组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1)。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在出血性卒中组出现的频率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1、P<0.05、P<0.01)。出血性卒中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P<0.001)。本组患者就诊距发病时间<24h者出血性卒中约占75.0%~82.4%,缺血性卒中占48.8%~57.3%。结论淮南地区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年龄明显小于缺血性卒中,与国内多数报道一致;高血压是导致各类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吸烟、饮酒与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309 / 23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脑卒中患者发病及就诊时间的分析 [J].
柯贤军 ;
胡继川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11) :70-70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就诊时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J].
朱传英 ;
秦桂云 ;
郭景瑞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 (07) :433-434
[3]   南京卒中注册项目的初步研究结果 [J].
张媛 ;
刘新峰 ;
徐格林 .
中国卒中杂志, 2006, (01) :12-14
[4]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J].
刘新峰 ;
徐格林 ;
Guyvan Melle ;
Julien Bogousslavsky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07) :421-425
[5]   我国人群中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比例 [J].
张林峰 ;
杨军 ;
武阳丰 ;
周北凡 ;
赵连成 ;
洪震 ;
袁光固 ;
黄一宁 ;
陈捷 .
中华内科杂志, 2003, (02) :25-28
[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到院延迟因素的调查 [J].
王素香 ;
牛松涛 ;
王拥军 ;
张国华 .
中华内科杂志, 2002, (11) :11-14
[7]   Stroke Preven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J].
Feigin, Valery L. ;
Krishnamurthi, Rita .
STROKE, 2011, 42 (12) :3655-3658
[8]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 Martin J O’Donnell,Denis Xavier,Lisheng Liu,Hongye Zhang,Siu Lim Chin,Purnima Rao-Melacini,Sumathy Rangarajan,Shofiqul Islam,Prem Pais,Matthew J McQueen,Charles Mondo,Albertino Damasceno,Patricio Lopez-Jaramillo,Graeme J Hankey,Antonio L Dans,Khalid Yusoff,Thomas Truelsen,Hans-Christoph Diener,Ralph L Sacco,Danuta Ryglewicz,Anna Czlonkowska,Christian Weimar,Xi
[9]  
Epidemiology of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cidence, Prevalence, Mortality, and Risk Factors[J] . Rebbeca A. Grysiewicz,Kurian Thomas,Dilip K. Pandey. Neurologic Clinics . 2008 (4)
[10]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 Ming Liu,Bo Wu,Wen-Zhi Wang,Li-Ming Lee,Shi-Hong Zhang,Ling-Zhi Kong. Lancet Neurology . 200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