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被引:123
作者
赵宪章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语言; 图像; 文学; 叙事; 在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4 [文学创作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图说。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理想。"音响"作为语言的"第一能指"决定了它的永远在场,也决定了语言艺术的音乐性本质,"形象性"并不能区隔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不同。在语言和图像"叙事共享"的场域,前者有可能穿越后者,使不透明的"薄皮"变得透明,"图说"由此被赋予了"言说"的深长意味。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65+207 +207-208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 [J].
沈亚丹 .
江海学刊, 2013, (01) :188-195
[2]   《洛神赋》韵律修辞分析 [J].
容艺梅 .
文学教育(下), 2010, (12) :26-27
[3]   《洛神赋》语言五美 [J].
解光穆 .
固原师专学报, 1995, (01) :21-23
[4]  
重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巫鸿, 2009
[5]  
西方形式美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赵宪章, 2008
[6]  
知觉现象学[M]. 商务印书馆 ,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著, 2001
[7]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著, 2001
[8]  
论文字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法)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著, 1999
[9]  
曹植集校注[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魏)曹植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