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血清乙肝标志物少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被引:14
作者
胡晓燕
吴明辉
机构
[1] 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绵阳医院)
关键词
乙肝标志物; 固相酶联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法; 少见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6 [免疫学检验];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针对乙肝标志物临床检测和结果认读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醒注意和重视。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血清乙肝标志物定性检测少见模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4.5阳性和单5阳性共313例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进行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用电化学发光(ECL)法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同时进行常规肝功能检测,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4.5阳性组ECL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出1.4.5阳性24例,1.2.4.5阳性14例,共占27.74%,HBV-DNA定量阳性12例,占8.76%,肝功能明显异常5例,占3.65%;单5+组ECL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出1.5阳性39例,1.2.5阳性12例,共占28.98%,HBV-DNA定量阳性18例,占10.23%,肝功能明显异常10例,占5.62%。各种检测数据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sAg阴性少见模式中有相当部分病例有传染性和持续肝脏功能损伤,可见ELISA乙肝两对半定性实验中少见模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可漏掉和误判。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28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 [J].
孙南雄 ;
黄祖瑚 ;
刘雁雁 ;
韩亚萍 ;
刘婷 ;
张永祥 .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05) :39-41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模式与分析 [J].
马粤健 ;
宋星宇 ;
陈家骐 ;
唐海蓉 .
海南医学, 1996, (04) :231-232
[3]   血清HBVM的表现模式及其临床意义 [J].
苏作锦,严敬杰,汤春园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6, (01) :67-69
[4]  
肝炎学大典[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叶维法,钟振义主编, 1996
[5]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法与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的比较 [J].
陈朝霞 ;
袁冲 .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8, (15) :145-145
[6]   探讨188例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王军 .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6) :27-28
[7]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蒋雪花 ;
黄祝青 ;
韩燚 ;
龚守军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3, (04)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