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驱龙斑岩铜-钼矿区外围矽卡岩型铜矿的分布、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25
作者
肖波 [1 ,2 ]
秦克章 [1 ]
李光明 [1 ]
李金祥 [1 ]
陈雷 [1 ,2 ]
赵俊兴 [1 ,2 ]
范新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斑岩成矿系统; 驱龙斑岩Cu-Mo矿; 知不拉-朗姆家果矽卡岩Cu矿床; 冈底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世界范围内,巨型斑岩型矿床外围通常发育有同时代且具有成因联系的矽卡岩-脉状金属矿床;二者往往互为找矿标志,共同组成斑岩成矿系统。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与中新世adakitic质侵入岩有关的冈底斯斑岩Cu-Mo矿床成矿带已成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位于冈底斯中段的驱龙巨型斑岩Cu-Mo矿床(>1000MtCu)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铜矿床,在其外围南部及东南部,分布着知不拉、朗姆家果两个矽卡岩型Cu矿;矽卡岩及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陡倾,矿体深部向驱龙斑岩矿床延伸。成矿时代上,知不拉与驱龙完全一致;同时知不拉与朗姆家果具有极其相似的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组成和矿化类型,硫化物组合均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铜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主要是具有韵律生长环带的钙铁榴石(Ca3Fe2Si3O12)为主,少量的钙铝榴石(Ca3Al2Si3O12);从矽卡岩的产状推断二者可能相连成一体。最新的钻探揭示在朗姆家果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出现驱龙斑岩矿床中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表明它们是同一期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在冈底斯带上斑岩型矿床外围有利区域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将极大的拓展找矿思路和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地质.[M].唐仁鲤等著;.地质出版社.1995,
[2]  
大型铜矿地质与找矿.[M].王之田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M].翟裕生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4]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常印佛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5]  
中国矽卡岩矿床.[M].赵一鸣等著;.地质出版社.1990,
[6]   西藏驱龙巨型斑岩Cu-Mo矿床的富S、高氧化性含矿岩浆——来自岩浆成因硬石膏的证据 [J].
肖波 ;
秦克章 ;
李光明 ;
李金祥 ;
夏代祥 ;
陈雷 ;
赵俊兴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60-1868
[7]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J].
应立娟 ;
唐菊兴 ;
王登红 ;
畅哲生 ;
屈文俊 ;
郑文宝 .
岩矿测试, 2009, 28 (03) :265-268
[8]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J].
毛景文 ;
叶会寿 ;
王瑞廷 ;
代军治 ;
简伟 ;
向君锋 ;
周珂 ;
孟芳 .
地质通报, 2009, 28 (01) :72-79
[9]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J].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1665-1678
[10]   冈底斯中段尼木斑岩铜矿田的K-Ar、40Ar/39Ar年龄:对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和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J].
李金祥 ;
秦克章 ;
李光明 ;
杨列坤 .
岩石学报, 2007, (05) :95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