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

被引:41
作者
宋岩 [1 ,2 ]
柳少波 [1 ]
赵孟军 [1 ]
苏现波 [3 ]
李贵中 [4 ]
洪峰 [1 ]
秦胜飞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2] 长江大学
[3]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4] 不详
关键词
煤层气藏; 边界类型; 成藏主控因素; 构造; 水动力; 封闭; 富集区; 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如何定义煤层气藏、如何界定气藏边界是认识煤层气藏的关键,要评价煤层气富集区首先要找出控制其成藏的主要因素。为此,结合我国含煤盆地的典型煤层气藏特征,围绕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预测了沁水、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富集区。结论认为:①煤层气藏的边界是煤层气藏划分的前提,煤层气藏主要有5种地质边界类型:水动力边界、风氧化带边界、物性边界、断层边界和岩性边界;②煤层气藏的形成经历了煤层气的生成和吸附、煤层的吸附能力增加和煤层气的解吸—扩散和保存阶段;③保存阶段是成藏的关键,区域构造演化、水动力条件和封闭条件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而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优选出9个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晋城、阳城、安泽、阳泉、大宁—吉县、韩城、吴堡、准南、阜康。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133 +133-1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evolu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J].
SONG Yan ;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
Langfang Branch .
ChineseScienceBulletin, 2005, (S1) :1-6
[2]   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含气性的破坏机理 [J].
秦胜飞 ;
宋岩 ;
唐修义 ;
傅国友 .
科学通报, 2005, (S1) :99-104
[3]   煤层气成藏模拟技术及应用 [J].
王红岩 ;
刘洪林 ;
刘怀庆 ;
李贵中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4) :349-351
[4]   华北地区煤层含气性影响因素探讨 [J].
王凤国 ;
李兰杰 ;
徐德红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88-90
[5]   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储盖特征之关系探讨 [J].
秦勇 ;
傅雪海 ;
岳巍 ;
林大扬 ;
叶建平 ;
焦思红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77-84
[6]  
中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李文阳等主编, 2003
[7]  
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实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新民等译, 1998
[8]  
煤层气及其勘探开发[M]. 地质出版社 , 李明潮等主编, 1996
[9]  
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钱凯等编著, 1996
[10]  
Groundwater flow associated with coalbed gas production, Ferron Sandstone, east-central Utah[J] . Lawrence O An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