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凹陷沙三段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数值模拟

被引:20
作者
郭小文
何生
侯宇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板桥凹陷; 沙三段; 盆地模拟;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和聚集; 石油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板桥凹陷主要烃源岩为沙三段地层暗色泥岩,而沙三段砂岩为板桥凹陷主要储层之一.在恢复板桥凹陷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的基础上,定量模拟沙三段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特征,模拟结果利用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地层温度和63口井钻探结果验证.模拟结果表明:(1)板桥凹陷现今的热流值在59.8~61.7mW/m2之间,古热流演化经历了早期(65~50.4Ma)持续升高和晚期(50.4~0Ma)逐渐降低两个阶段,在距今50.4Ma达到最高;(2)东营组沉积末期,板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Ro)大约在0.5%~1.25%之间,现今成熟度(Ro)范围大约在0.5%~1.8%之间,在距今大约35Ma开始生烃,距今30Ma开始达到生烃高峰;(3)沙三段烃源岩在距今大约31Ma开始排烃,距今31~26Ma为主要排烃阶段,距今26~0Ma为少量排烃阶段;(4)板桥凹陷油气主要运移路径主要受控于古构造面,凹陷区以发散流为主,北部陡坡带以平行流为主,汇聚流主要存在板桥凹陷南部缓坡带.在板桥凹陷沙三段存在6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聚集区Ⅰ和Ⅱ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史数值模拟 [J].
张英利 ;
赵长毅 ;
孟元林 ;
陶士振 ;
罗宪婴 .
石油学报, 2006, (01) :24-29
[2]   油气运移聚集定量化模拟 [J].
乔永富 ;
毛小平 ;
辛广柱 .
地球科学, 2005, (05) :617-622
[3]   三维三相烃类二次运移模型 [J].
石广仁 ;
张庆春 ;
马进山 ;
米石云 ;
杨秋琳 .
石油学报, 2003, (02) :38-42
[4]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J].
楼章华 ;
金爱民 ;
朱蓉 ;
蔡希源 ;
高瑞祺 .
地质学报, 2001, (01) :111-120
[5]   千米桥潜山构造油气藏成藏分析 [J].
姜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3) :14-16+110
[6]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J].
王铁冠 ;
李素梅 ;
张爱云 ;
张水昌 .
地质学报, 2000, (01) :85-93
[7]   盆地综合模拟系统BASIMS [J].
石广仁 ;
郭秋麟 ;
米石云 ;
张庆春 ;
杨秋琳 .
石油学报, 1996, (01) :1-9
[8]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Bozhong sub-basin, Bohai Bay basin, China: Significance of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PMP)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fields in lacustrine fault basins[J] . Fang Hao,Huayao Zou,Zaisheng Gong,Yunhua Deng.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2006 (1)
[9]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basin .2 Mckenzie D P. Earth Planet Science Letters .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