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4 条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段喜马拉雅期铜—钼—金矿床Re-Os年龄及成矿作用
被引:85
作者:
曾普胜
[1
]
侯增谦
[2
]
高永峰
[3
]
杜安道
[4
]
机构:
[1] 云南财贸学院资源环境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石家庄经济学院
[4]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来源: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成矿年龄;
斑岩Cu—Mo—Au矿床;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
喜马拉雅期;
西藏;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6.01.012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1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Ma一致,表明Cu—Mo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2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年龄(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年龄(31~32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而同Au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31~32Ma)。3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4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