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农耕区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2
作者
王尚 [1 ]
蒋宏忱 [1 ]
黄柳琴 [1 ]
余涛 [2 ]
杨忠芳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土壤微生物碳; 土壤微生物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中国东部不同纬度带的6个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较为明显:由北向南,东北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要高于其他地区。作为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灵敏度指标———微生物熵(微生物碳/总有机碳),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其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受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连作系统下,菜地>粮地;而在轮作系统下,粮食-蔬菜轮作>蔬菜-蔬菜轮作。利用相关性分析寻求影响微生物碳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微生物碳(Micro-C)与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年均温、含水率、TOC和TN是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影响因素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各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长期培肥对农田暗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J].
隋跃宇 ;
焦晓光 ;
魏丹 ;
刘洪家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 (04) :484-486
[2]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J]. 孙凤霞,张伟华,徐明岗,张文菊,李兆强,张敬业.应用生态学报. 2010(11)
[3]   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焦晓光 ;
魏丹 ;
隋跃宇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03) :1-3
[4]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J].
张璐 ;
张文菊 ;
徐明岗 ;
蔡泽江 ;
彭畅 ;
王伯仁 ;
刘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5) :1646-1655
[5]   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改进 [J].
周桦 ;
宇万太 ;
马强 ;
张璐 .
土壤通报, 2009, 40 (01) :154-157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的影响 [J].
宇万太 ;
姜子绍 ;
周桦 ;
马强 .
生态学杂志, 2008, (08) :1302-1306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宇万太 ;
姜子绍 ;
柳敏 ;
赵鑫 .
土壤通报, 2008, (02) :282-286
[8]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J].
王光华 ;
金剑 ;
韩晓增 ;
刘居东 ;
刘晓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75-1280
[9]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黄雪夏 ;
唐晓红 ;
魏朝富 ;
谢德体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6) :250-254
[10]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马俊永 ;
李科江 ;
曹彩云 ;
郑春莲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2) :23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