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矿床成矿作用与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被引:80
作者
李晓峰 [1 ]
Watanabe Yasushi [2 ]
华仁民 [3 ]
毛景文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地圈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Cu-Mo-W-Sn成矿作用; 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板块俯冲; 花岗岩岩石成因; 岩石化学; 华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除了发育大量的钨锡钼铋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外,还有铜金矿床分布。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29个典型Cu-Mo-W-Sn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之有关的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分析,探讨了与不同成矿类型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华南地区10个典型的与Cu有关的矿床主要发生在180~170Ma、160~150Ma以及105~90Ma三个时期,而10个钨矿床主要集中于170~130Ma;4个W-Sn矿床集中于170~130Ma和120~110Ma;而5个Sn矿床则发育于170~150Ma、130~110Ma以及100~90Ma三个时期。Cu矿床主要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Mo、W-Sn既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又与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在岩石地球化学上,与Cu-(Mo)-W-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也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点,如,从Cu-(Mo)矿床到W-Sn矿床SiO2含量有逐渐增大、氧化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加以及分异演化程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Cu-(Mo)-Au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低的SiO2(60.3%68.1%),氧化性较高(Fe2O3/FeO=0.31~1.81),分异演化程度较低(Rb/Sr=0.05~3.3)的特点;与Cu-(Pb)-(Z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73.3%75.2%),氧化性稍高(Fe2O3/FeO=0.68~1.74),分异程度稍低(Rb/Sr=10.8~57.8)的特点;而与Mo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宽的SiO2(67.3%76.2%)变化范围,氧化性稍低(Fe2O3/FeO=0.68~1.74),分异演化程度稍低(Rb/Sr=0.6~9.29);与W矿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含量为69.9%80.1%,还原性稍低(Fe2O3/FeO=0.19~0.76),分异演化程度稍高(Rb/Sr=21.9~61.7);与W-Sn矿床有关的SiO2为74.8%78.7%,还原性较低(Fe2O3/FeO=0.08~0.59),分异程度较高(Rb/Sr=10.8~139);与S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为64.8%76.9%,还原性高(Fe2O3/FeO=0.01~0.58),分异演化程度高(Rb/Sr=1~530)。在结合华南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的分布特征以及盆岭构造的特点,本文提出华南地区Cu-Mo-W-Sn矿床的成矿作用是不同时期大洋板块或者洋岭多阶段俯冲结果的新成因模型,即早侏罗世休眠的Farallon-Izanagi洋岭俯冲导致早—中侏罗世Cu成矿作用;中—晚侏罗世活动的Farallon-Izanagi洋岭和转换断层俯冲是中晚侏罗世Cu-(Mo)-(W)成矿作用以及多阶段W-Sn成矿作用的触发动力,而白垩纪Izanagi大洋板块俯冲则是白垩纪斑岩型Cu-W-Sn成矿作用的诱因。该模型的提出较好地解释了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的机制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25 / 64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21]   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J].
邓希光 ;
李献华 ;
刘义茂 ;
黄革非 ;
侯茂松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2) :93-102
[22]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J].
舒良树 ;
周新民 ;
邓平 ;
余心起 ;
王彬 ;
祖辅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76-884
[23]   侏罗纪地壳转动与中国东部岩石圈转型 [J].
万天丰 .
地质通报, 2004, (Z2) :966-972
[24]   南岭东段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杂岩的成因和意义 [J].
陈培荣 ;
周新民 ;
张文兰 ;
李惠民 ;
范春方 ;
孙涛 ;
陈卫锋 ;
张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493-503
[25]   湖南芙蓉锡矿床锡矿石和有关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毛景文 ;
李晓峰 ;
Bernd Lehmann ;
陈文 ;
蓝晓明 ;
魏绍六 .
矿床地质, 2004, (02) :164-175
[26]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J].
付建明 ;
马昌前 ;
谢才富 ;
张业明 ;
彭松柏 .
中国地质, 2004, (01) :96-100
[27]   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J].
毛景文 ;
谢桂青 ;
李晓峰 ;
张长青 ;
梅燕雄 .
地学前缘, 2004, (01) :45-55
[28]   广西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 [J].
王登红 ;
陈毓川 ;
陈文 ;
桑海清 ;
李华芹 ;
路远发 ;
陈开礼 ;
林枝茂 .
地质学报, 2004, (01) :132-138+146
[29]   赣南大吉山与漂塘花岗岩及有关成矿作用特征对比 [J].
华仁民 ;
张文兰 ;
陈培荣 ;
王汝成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4) :609-619
[30]   对华南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思考 [J].
周新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4) :5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