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单点地气交换过程的模拟试验

被引:22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不详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江苏南京
[3] 江苏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昌都和改则站; 地气交换过程; CLSM; 模拟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GAME-Tibet 1998 IOPs的外场观测资料, 采用单点陆面过程气柱模式CLSM对青藏高原的昌都(Amdo)站和改则(Gaize)站的地气交换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 模拟结果与观测分析的对比表明: 模式对两个站陆面特征的变化和陆气之间的交换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CLSM模式具有描述夏季高原地区两种不同下垫面陆面状况基本过程的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陆面模式CLSM的设计及性能检验 I模式设计 [J].
陈海山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 2004, (06) :801-819
[2]   青藏高原中西部下垫面对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影响的数值模拟 [J].
王兰宁 ;
郑庆林 ;
宋青丽 .
高原气象, 2003, (02) :179-184
[3]   青藏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特征 [J].
季国良 ;
顾本文 ;
吕兰芝 .
高原气象, 2002, (03) :238-242
[4]   利用生物圈模型(SiB2)模拟青藏高原那曲草原近地面层能量收支 [J].
高志球 ;
卞林根 ;
程彦杰 ;
张雅斌 ;
王金星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02) :129-141
[5]   1998年5~8月青藏高原东部和邻近地区大气热源日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环流的关系 [J].
简茂球 ;
罗会邦 .
高原气象, 2002, (01) :25-30
[6]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J].
郑庆林 ;
王三杉 ;
张朝林 ;
宋青丽 .
高原气象, 2001, (01) :14-21
[7]   青藏高原能量收支观测实验的新进展 [J].
季国良 .
高原气象, 1999, (03) :333-340
[8]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J].
钱正安,焦彦军 .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03) :207-216
[9]   气候变化中下垫面作用的数值模拟 [J].
钱永甫 .
大气科学 , 1993, (03) :283-293
[10]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 [J].
刘晓东 ;
惠小英 ;
陈葆德 .
高原气象, 1991, (03) :3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