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玉米群体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16
作者
袁继超
柯永培
朱庆森
段必康
杨世民
机构
[1] 杨州大学农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3] 西昌市农业局种子站
[4]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5] 四川雅安 
[6] 江苏扬州 
[7] 四川西昌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04.01.007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正红6号和川单15号为材料,探讨了攀西地区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密度之间遵循等比型产量—密度方程Y=aXe-bx,正红6号和川单15号在攀西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8 95和9 86株/m2;川单15号的耐密性较正红6号稍强。攀西地区玉米库容的增长对提高产量的作用较大,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大于吐丝前。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J].
阎翠萍 ;
张虎 ;
王建军 ;
支虎明 ;
党建友 .
玉米科学, 2002, (01) :67-71
[2]   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控 [J].
薛吉全 ;
马国胜 ;
路海东 ;
崔鸣 ;
李运方 ;
刘厚群 .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06) :114-120
[3]   密度对冀承单3号产量形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J].
杜天庆 ;
郝建平 ;
杨锦忠 ;
崔福柱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3) :201-204
[4]   玉米群体根系活力与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关系 [J].
陆卫平 ;
张其龙 ;
宗寿余 ;
卢家栋 ;
王昭 .
作物学报, 1999, (06) :718-722
[5]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 [J].
赵松岭 ;
李凤民 ;
张大勇 ;
段舜山 .
生态学报, 1997, (01) :102-106
[6]   种植密度和作物产量——产量和密度的数量关系及其分析 [J].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80, (02) :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