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被引:11
作者
朱清河 [1 ,2 ]
刘娜 [3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复旦大学
[3]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半公共领域; 平等开放; 理性批判; 公共利益;
D O I
10.19997/j.cnki.xdcb.2010.09.023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9+113 +1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广义公共领域的内涵、类型和价值——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 [J].
彭立群 .
学术界, 2008, (04) :126-134
[2]   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兼论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 [J].
傅永军 .
山东社会科学, 2008, (03) :5-11
[3]   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考察——以BBS论坛为例 [J].
静恩英 ;
杨励轩 .
新闻界, 2007, (01) :41-42
[4]   网上公共领域 [J].
郭玉锦 ;
王欢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4-7+16
[5]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J].
许剑 .
新闻大学, 2003, (01) :34-38
[6]   网络革命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发育 [J].
苏晋京 .
重庆社会科学, 2002, (03) :54-56
[7]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 [J].
焦文峰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0, (04) :79-84
[8]   公共领域 [J].
汪晖 .
读书, 1995, (06) :131-134
[9]  
网络时评“虚火旺盛”[N]. 李代祥.中华新闻报. 2004
[10]  
关注中国 纵论天下[M]. 北京出版社 , 官建文主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