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

被引:11
作者
肖递祥 [1 ,2 ]
顾清源 [1 ]
祁生秀 [3 ]
机构
[1] 四川省气象台
[2] 四川省巴中市气象局
[3] 四川省气象局业务处
关键词
暴雨; 地震灾区; 热力层结; 风速脉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hPa和700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hPa和700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肖递祥 ;
顾清源 ;
祁生秀 ;
黎家全 .
暴雨灾害, 2008, (03) :231-236
[2]   2006年川渝两次久旱转雨过程对比分析 [J].
汪丽 ;
青泉 ;
谢娜 ;
徐琳娜 .
气象, 2007, (04) :53-57
[3]   副高活动与四川暴雨 [J].
肖洪郁 ;
郁淑华 .
四川气象, 2003, (02) :8-12
[4]   高原地形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J].
郁淑华 ;
滕家谟 ;
何光碧 .
大气科学, 1998, (03) :124-128
[5]   川西“95.8”特大暴雨天气分析 [J].
彭贵康 .
四川气象, 1996, (01) :16-21+15
[6]   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的合成分析——(二)温湿场和层结稳定度 [J].
郁淑华 .
高原气象, 1986, (01) :62-70
[7]   四川盆地大范围强暴雨过程的合成分析 [J].
郁淑华 .
高原气象, 1984, (03) :58-67
[8]   四川盆地暴雨的综合预报方法 [J].
刘富明 ;
洑梅娟 .
气象, 1984, (07)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