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之国际经验——以二战以来美、法、日、韩和印度克拉拉邦为例

被引:14
作者
王习明
机构
[1]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现代化;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生态道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3 [农村发展与建设方针];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美、法、日、韩等国二战以来的兴农经验和印度克拉拉邦的人民科学运动表明: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能提高农业产量和劳动效率,但难以避免生态危机,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投入可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用大众科学培养普通农民的自立能力和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层组织可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和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直接投给乡、村两级组织,重视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民的自治能力、生态道德培养。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32]   民众做主人 官员为公仆 [J].
刘健芝 .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3, (07) :53-54
[33]   印度的民众科学运动——社区建设的树人工程 [J].
刘健芝 .
中国改革, 2003, (03) :62-63
[34]   印度的乡村图书馆——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 [J].
刘健芝 .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2, (05) :57-59
[35]   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启示 [J].
白雪秋 .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0, (04) :32-34
[36]   韩国政府的改革与在新村运动和区域开发中的职能(上) [J].
李水山 .
世界农业, 1995, (06)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