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复合种植模式对退化红壤质量恢复的初探

被引:12
作者
拜得珍
纪中华
杨艳鲜
方海东
廖承飞
机构
[1] 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退化红壤; 种植模式; 治理指标; 金沙江干热河谷;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5.01.040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与对退化红壤质量恢复效果方面的关系,以土壤物理性肥力、化学性肥力、蓄水能力、土壤剖面特性和生物治理效益为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退化红壤经过各模式治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通气孔隙度和>1mm团聚体都增加,容重分别是对照区的0.89倍、0.83倍和0.93倍,明显降低。(2)治理、恢复3年,种植模式木豆+酸角、柱花草+酸角、象草+酸角,0~30cm土层有机质分别较对照地增加1.76倍、1.74倍和1.09倍,全氮和有效养分增加幅度也很大。(3)在同一施肥状态下,各模式土壤营养元素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土层内都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明显好于深层土壤理化性质。(4)各模式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分别是对照地的54倍、10倍和28倍;土壤实际蓄水效益也是对照的16.0倍、7.0倍和4.2倍,处理1最高土壤水分滞留量达2.7×104t/hm2,水土保持效益明显。综合各治理指标,发现木豆+酸角模式对改良退化红壤质量取得的综合效益最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60 / 163+167 +16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钱新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12-14+30
[2]   元谋干热河谷木豆引种栽培试验 [J].
杨艳鲜 ;
刘光华 ;
杨顺林 ;
冯光恒 .
云南农业科技, 2003, (05) :9-11
[3]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J].
刘彦随 ;
陈百明 .
地理研究, 2002, (03) :324-330
[4]   商品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演变与抗蚀性能的评价 [J].
姜培坤 ;
俞益武 ;
徐秋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1) :112-115
[5]   亚热带低丘区退化红壤肥力质量恢复性能的研究 [J].
章明奎 ;
徐建民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1) :67-71
[6]   中国南方侵蚀土壤退化指标体系研究 [J].
史德明 ;
韦启潘 ;
梁音 ;
杨艳生 ;
吕喜玺 .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3) :1-9
[7]   红壤长期施肥养分的下移特征 [J].
鲁如坤 ;
时正元 ;
赖庆旺 .
土壤, 2000, (01) :28-30
[8]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土壤退化过程研究 [J].
何毓蓉 ;
张丹 ;
张映翠 ;
朱宏业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4) :1-5+38
[9]   影响坡地降雨产流历时的因子分析 [J].
袁建平 ;
蒋定生 ;
甘淑 .
山地学报, 1999, (03) :68-73
[10]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J].
张映翠,朱宏业,吴仕荣 .
山地研究, 1996, (03) :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