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李雅娟 [1 ]
钱聪 [1 ]
印杰 [2 ]
高敏 [1 ]
高养春 [1 ]
刘博 [1 ]
王玉生 [1 ]
机构
[1] 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2]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泥鳅; 正、反杂交三倍体; 染色体数目; 非整三倍体;
D O I
10.16535/j.cnki.dlhyxb.2012.04.015
中图分类号
S966.4 [黄鳝、泥鳅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31]   一种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新方法 [J].
张四明 .
遗传, 1993, (03) :35-36
[32]   异育银鲫人工繁育群体中复合四倍体的发现及其育种潜力 [J].
桂建芳 ;
梁绍昌 ;
朱蓝菲 ;
蒋一珪 .
科学通报, 1992, (07) :646-648
[33]   马口鱼和泥鳅的核型研究,兼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态与分类的关系 [J].
李渝成 ;
李康 .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 (01) :107-112+132
[34]   三倍体方正银鲫(■)同二倍体红鲫(■)杂交胚胎的非整倍体发育 [J].
单仕新 ;
梁绍昌 ;
蒋一珪 .
水产学报, 1985, (02) :199-201
[35]   两种泥鳅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J].
李康 ;
李渝成 ;
周暾 .
动物学研究, 1983, (01) :75-81+112
[36]   快速获得大量鱼类肾细胞中期分裂相的PHA体内注射法 [J].
林义浩 .
水产学报, 1982, (03)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