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53
作者
杨华 [1 ]
陶家庆 [2 ]
欧阳征健 [3 ,4 ]
李刚 [2 ]
景春利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2]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
[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緣; 构造特征; 构造分区; 成因机制;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11.05.02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方法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构造解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断裂以走向近南北向逆冲断层为主,其次为正断层与走滑断层,共分为4级。南北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北区为冲断体系,在桌子山段发育一系列西倾逆冲断层,铁克苏庙段发育断隆和前缘三角带,陶乐—横山堡段发育叠瓦状东倾逆断层;中区为逆冲推覆体系,在马家滩段发育薄皮构造,惠安堡段发育厚皮构造,甜水堡段发育叠瓦式逆冲推覆;南区为逆冲体系。西缘三叠纪—中侏罗世为陆相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侏罗纪末期,为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时期;早白垩世进入挤压期后伸展作用阶段;新生代北区处于伸展背景,而南区处于挤压背景,中区为它们之间的调节带。结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具有典型"南北分段"特点,其构造格局主要定型于侏罗纪末期。
引用
收藏
页码:863 / 8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J].
张义楷 ;
周立发 ;
党犇 ;
孙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15-219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J].
赵红格 ;
刘池洋 ;
王峰 ;
王建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73-179
[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
[4]   CEMP勘探在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的应用效果 [J].
郑莉 ;
王玉青 ;
赵俊峰 ;
陶德强 ;
乔春生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5) :49-52+7
[5]   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J].
张进 ;
马宗晋 ;
任文军 .
地质学报, 2004, (05) :600-611
[6]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拆离滑覆构造 [J].
王锋 ;
刘池洋 ;
赵红格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01) :17-20
[7]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东西向天然气聚集区带研究 [J].
方国庆 ;
刘德良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2) :146-151
[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J].
刘少峰,杨士恭 .
地质科学, 1997, (03) :397-408
[9]   鄂尔多斯西缘马家滩滑脱型冲断构造 [J].
汪泽成,王玉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3) :221-225
[10]   前陆盆地逆冲断层类型与形成机制——以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为例 [J].
孙家振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4) :4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