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66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基金
德国科学基金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联系; 网络分析;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6.001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2]   基于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J].
柴攀峰 ;
黄中伟 .
经济地理, 2014, 34 (06) :75-79
[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 [J].
孙海燕 ;
陆大道 ;
孙峰华 ;
冯世斌 .
地理科学, 2014, 34 (02) :147-153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J].
孟德友 ;
李小建 ;
陆玉麒 ;
樊新生 .
经济地理, 2014, 34 (02) :50-57
[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 [J].
王珏 ;
陈雯 ;
袁丰 .
地理研究, 2014, 33 (02) :385-400
[6]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J].
汤放华 ;
汤慧 ;
孙倩 ;
汤迪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357-1366
[7]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J].
王海江 ;
苗长虹 ;
茹乐峰 ;
崔彩辉 .
经济地理, 2012, 32 (07) :18-23
[8]   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 [J].
曾刚 ;
林兰 ;
叶森 .
上海城市规划, 2011, (02) :18-25
[9]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J].
朱俊成 .
经济地理, 2010, 30 (08) :1272-1277
[10]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J].
李俊峰 ;
焦华富 .
地理研究, 2010, 29 (03) :53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