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7日北京降尘的粒度分布与磁学特征

被引:17
作者
张崧 [1 ]
FHeller [2 ]
靳春胜 [1 ]
刘平 [1 ]
秦小光 [1 ]
刘东生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ETH
关键词
降尘; 粒度; 磁化率; 磁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8 [地磁学]; P445.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2006年4月17日北京降尘的粒度和磁学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降尘磁化率相对黄土样品较高是现代降尘磁化率的特点,源区表土磁化率普遍较高是本次降尘磁化率值高的主要原因,污染产生的磁性物质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几次降尘的粒度特征和传输方式提出粒度可以有效地指示源区的变化。结合降尘的粒度、磁化率分析与沙尘暴的监测信息和卫星云图,认为此次降尘粒度为0.8~20.0μm的组分可能是来自内蒙古西部的物质;20~70μm与>70μm的组分可能是来自距离北京较近的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发生强烈沙尘暴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54 / 3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 [1] 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典型断面表土磁学特征研究
    夏敦胜
    陈发虎
    马剑英
    刘秀铭
    张卫国
    王训明
    魏海涛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 1001 - 1008
  • [2] 中国黄土和阿拉斯加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的两种模式探讨
    刘秀铭
    夏敦胜
    刘东生
    丁仲礼
    陈发虎
    JEBegt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 210 - 220
  • [3] 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性质和治理——以北京2006年4月16日的尘暴为例
    韩同林
    林景星
    王永
    郑柏峪
    宋怀龙
    刘江永
    蒋高明
    史培军
    张静
    [J]. 地质通报, 2007, (02) : 117 - 127
  • [4] 黄土粒度分布中的超细粒组分及其成因
    孙东怀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 928 - 936
  • [5] 降尘与人类世沉积——Ⅰ:北京2006年4月16~17日降尘初步分析[J]. 刘东生,韩家懋,张德二,秦小光张,崧靳,春胜,刘平,姜文玲.第四纪研究. 2006(04)
  • [6] 环境磁学及其在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问题
    夏敦胜
    马剑英
    王冠
    金明
    杨丽萍
    陈发虎
    [J]. 地学前缘, 2006, (03) : 168 - 179
  • [7] 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钱正安
    蔡英
    刘景涛
    柳中明
    李栋梁
    宋敏红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 83 - 92
  • [8] 内蒙古高原中部主要气候因子及地表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分析
    田育红
    纪中奎
    刘鸿雁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 476 - 483
  • [9] 北京沙尘暴的干盐湖盐渍土源——单颗粒物分析和XPS表面结构分析
    张兴赢
    庄国顺
    袁蕙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5) : 22 - 26
  • [10]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岳乐平
    杨利荣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张睿
    武力超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 311 -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