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1年中国PM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解析

被引:143
作者
周亮 [1 ,2 ]
周成虎 [1 ]
杨帆 [3 ]
王波 [4 ]
孙东琪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4] 香港大学地理系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PM2.5; 大气污染; 空间演化; 地理探测器;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高浓度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识别PM2.5浓度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素对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意义重大。研究采用2000-2011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的PM2.5数据,结合地统计、地理探测器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2000-2011年PM2.5浓度时空演化格局特征与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1年中国PM2.5污染平均浓度一直保持在22.4728.26μg/m3区间,总体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演化态势,2006年是PM2.5浓度值变化的拐点(峰值)。(2)空间上PM2.5浓度整体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趋势,污染浓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三角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大区域,其中京津冀地区污染最为严重。(3)污染浓度重心研究表明PM2.5重心总体呈现快速东移趋势,污染高值区持续向东移动,低值区向西移动,两者重心背向而行,表明东部雾霾污染程度在进一步加剧。(4)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PM2.5年均浓度呈现强烈的局部空间正自相关特性,PM2.5"高—高"集聚区连片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汾渭盆地、四川盆地及江汉平原地区,PM2.5"低—低"集聚区分布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黑龙江、青藏高原、以及台湾、海南与福建等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区。(5)地理探测分析表明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对PM2.5浓度空间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区位、人口密度、汽车数量、工业烟尘、秸秆燃烧等因子是中国PM2.5浓度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079 / 209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J].
王劲峰 ;
徐成东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16-134
[2]   中国PM2.5污染与社会经济的空间关系及成因 [J].
杨昆 ;
杨玉莲 ;
朱彦辉 ;
李岑 ;
孟超 .
地理研究, 2016, 35 (06) :1051-1060
[3]   2014年中国城市PM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J].
王振波 ;
方创琳 ;
许光 ;
潘月鹏 .
地理学报, 2015, 70 (11) :1720-1734
[4]   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J].
朱鹤 ;
刘家明 ;
陶慧 ;
李玏 ;
王润 .
地理学报, 2015, 70 (08) :1215-1228
[5]   大气PM2.5源解析“源清单化学质量平衡法(I-CMB)”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J].
张玉梅 ;
张卫东 ;
王军玲 .
大气科学学报, 2015, 38 (02) :279-284
[6]  
中国2013年1月PM2.5重污染过程卫星反演研究[J]. 薛文博,武卫玲,付飞,王金南,韩宝平,雷宇.环境科学. 2015(03)
[7]   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J].
薛文博 ;
付飞 ;
王金南 ;
唐贵谦 ;
雷宇 ;
杨金田 ;
王跃思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06) :1361-1368
[8]  
Analysis on Changes of Basic Climatic Elements and Extreme Events in Xinjiang, China during 1961-2010[J]. JIANG Yuan-An,CHEN Ying,ZHAO Yi-Zhou,CHEN Peng-Xiang,YU Xing-Jie,FAN Jing,BAI Su-Qin.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3(01)
[9]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J].
刘彦随 ;
杨忍 .
地理学报, 2012, 67 (08) :1011-1020
[10]   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 [J].
吴兑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2) :25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