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被引:88
作者
韦生吉 [1 ]
倪四道 [1 ]
崇加军 [1 ]
郑勇 [2 ]
陈颙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近震波形; 远震波形; 下地壳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M5.9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高孟潭 ;
许力生 ;
郭文生 ;
万波 ;
俞言祥 .
地震学报, 2005, (02) :205-212
[2]   从全球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时空破裂过程 [J].
许力生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56-264
[3]   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 [J].
石耀霖 ;
朱守彪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59-365
[4]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J].
张国民 ;
李丽 ;
马宏生 ;
汪素云 ;
张晓东 .
科学通报, 2002, (09) :663-668+721
[5]   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J].
马淑田 ;
姚振兴 ;
纪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6) :795-803
[6]  
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和2004年两次5.9级地震[M]. 地震出版社 ,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编], 2005
[7]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编, 1986
[8]  
Heat flow pattern and lateral variations of lithosphere strength in China mainland: constraints on active deformation[J] . Yang Wang.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2001 (3)
[9]   INVERSION OF SEISMOGRAMS TO DETERMINE SIMULTANEOUSLY THE MOMENT TENSOR COMPONENTS AND SOURCE TIME FUNCTION FOR A POINT-SOURCE BURIED IN A HORIZONTALLY LAYERED MEDIUM [J].
SILENY, J ;
PANZA, GF .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 1991, 35 (03) :16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