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60
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长周期波形资料; 时空破裂过程; 破裂的聚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资料中选择出的震中距小于90且震相清晰的20个台站的长周期垂直分量P波震相, 通过反演得到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次地震由三次子事件构成. 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从震中位置(35.97N, 90.59E)开始并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4.0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40 km, 向东以 2.2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80 km, 表现为以自东向西为主的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220 km长的断层. 在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后大约52 s, 在震中以西约220 km的地方,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 此时, 第一次事件没有结束, 但已进入愈合阶段.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2.2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50 km, 向东以5.8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70 km, 表现为以自西向东为主的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120 km长的断层. 在第二次子事件开始后大约 12 s,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与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在震中以西约140 km处发生了聚合. 在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后大约56 s, 在震中以东约220 km的地方, 第三次子事件开始. 此时, 第一次事件仍未结束, 但已进入愈合阶段的尾声. 第三次子事件的破裂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4.0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40 km, 向东以3.7 km/s的破裂
引用
收藏
页码:256 / 26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J].
徐锡伟 ;
陈文彬 ;
于贵华 ;
马文涛 ;
戴华光 ;
张志坚 ;
陈永明 ;
何文贵 ;
王赞军 ;
党光明 .
地震地质, 2002, (01) :1-13+133
[2]   1997年中国西藏玛尼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震学报, 1999, (05) :449-459
[3]   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从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中提取共和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 [J].
许力生,陈运泰 ;
不详 .
地震学报 , 1996, (02) :156-169
[4]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物质东流的讨论 [J].
曾融生 ;
孙为国 .
地震学报, 1992, (S1) :534-564
[5]  
On estim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in an earthquake source and of source dimensions, Ann .2 Keylis-Borok,V. I. Geofis .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