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物质东流的讨论

被引:84
作者
曾融生
孙为国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物质东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带进行重新划分.亚东—安多是一条活动地震带.高原中,震源深度 h>70km 的地震多数分布在这个带上.此带以西的活动构造以及应力状态与在它以东的有很大差异.与阿拉干不同,这里 h>70km 地震的震级较小.其震源机制为正断层.亚东—安多活动带是高原西部地壳张裂区的东缘.h>70km 地震的出现,表明该带地幔顶部为脆性而且积累应变能.文中特别提到近于北西-南东走向的雁石坪—丁青—昌都这一断层带,它的地震活动性大,其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它属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一组左旋走滑断层,是最南边的一条,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在班公—怒江以南的崩错—嘉黎断层是一条不连续的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的地震活动性也很大.它与雁石坪—丁青—昌都左旋走滑断层带相距仅百余 km.它们的成对出现,极可能表明现今青藏高原的物质从此两条断层带之间的羌塘地体向东流动.阿尔金、昆仑、鲜水河可能是较早时期高原物质东流的北缘边界.由于物质的冷却自北方开始,物质东流的路径随地质年代
引用
收藏
页码:534 / 564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
    曾融生
    朱介寿
    周兵
    丁志峰
    何正勤
    朱露培
    骆循
    孙为国
    [J]. 地震学报, 1992, (S1) : 523 - 533
  • [2] 西藏高原震中分布与活动断层(英文)
    吴章明
    [J]. 地震研究, 1992, (02) : 210 - 218
  • [3]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周兵
    朱介寿
    秦建业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4) : 426 - 441+531
  • [4]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古地磁新数据与青藏高原地体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董学斌
    王忠民
    谭承泽
    杨惠心
    程立人
    周烑秀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 139 - 148
  • [5]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吴章明
    邓起东
    [J]. 地震地质, 1989, (01) : 15 - 25+137
  • [6] 试论中南亚地区板块碰撞带的现代构造特征
    鄢家全
    时振梁
    环文林
    汪素云
    [J]. 地质学报, 1983, (01) : 72 - 82
  • [7]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活动与近期地壳运动
    叶洪
    张文郁
    于之水
    夏勤
    [J]. 地震地质, 1981, (02) : 9 - 21
  • [8] 西藏高原札木、当雄地区的平均应力场
    张立敏
    束沛镒
    杨秉平
    张致和
    [J].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3) : 281 - 290
  • [9] 西藏的中源地震及其构造意义
    鄢家全
    贾素娟
    [J]. 西北地震学报, 1980, (01) : 36 - 41
  • [10]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环文林
    时振梁
    鄢家全
    汪素云
    不详
    [J]. 地震学报 , 1979, (02) : 109 - 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