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12
作者
徐莉 [1 ]
孙晓明 [1 ]
翟伟 [1 ]
梁业恒 [1 ]
汤倩 [1 ]
梁金龙 [1 ]
沈昆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UP-UHP变质岩; δD-δ18PO同位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2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岩反应,而石英脉继承了其各自寄主变质岩的δ18O组成;在CCSD纵向上,石英脉的δ18O同位素组成出现“∑”型变化,分别在900m-1.500m和2700m出现极低值,而在1770m和4000m出现高正值,说明CCSD变质岩原岩在俯冲前与大气降水间的水/岩反应受到局部侵入的岩浆岩带来的高温和构造空间的控制; CCSD中石英脉δ18O在纵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于其寄主围岩变质矿物的δ18O组成变化,说明石英脉与其他变质矿物一样,也经历了HP,甚至UHP变质,但其主体应形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HP-UHP岩石的减压重结晶及退变质;CCSD石英脉、东海地表石英脉或水晶矿的δD-δ18O同位素值分布的不均一性,说明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后退变质中释放出的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东海水晶的流体包裹体δD-δ18O组成与CCSD石英脉相似,显示它们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板块折返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009 / 20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J].
徐莉 ;
孙晓明 ;
翟伟 ;
梁金龙 ;
梁业恒 ;
沈昆 ;
张泽明 ;
汤倩 .
岩石学报, 2005, (02) :505-512
[2]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J].
翟伟 ;
孙晓明 ;
徐莉 ;
张泽明 ;
梁金龙 ;
梁业恒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5, (02) :482-488
[3]   超高压变质流体的组成与演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岩心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沈昆 ;
张泽明 ;
孙晓明 ;
徐莉 .
岩石学报, 2005, (02) :489-504
[4]   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0~2050m)岩心的氧同位素证据 [J].
张泽明 ;
肖益林 ;
Jochen HOEFS ;
高勇军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04) :289-297
[5]   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 [J].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 2004, (10) :917-929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及周边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超高压变质作用标志的识别 [J].
刘福来 ;
许志琴 ;
杨经绥 ;
张泽明 ;
薛怀民 ;
李天福 .
岩石学报, 2004, (01) :9-26
[7]   苏北榴辉岩中水晶的形成时代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示踪意义 [J].
王登红 ;
徐珏 ;
陈毓川 ;
李华芹 ;
余金杰 .
地质学报, 2003, (04) :544-548
[8]  
大别-苏鲁变质岩锆石微区氧同位素特征初探:离子探针原位分析[J]. 陈道公,E.Deloule,程昊,夏群科,吴元保.科学通报. 2003(16)
[9]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原岩性质:锆石氧同位素和U-Pb年龄证据 [J].
郑永飞 ;
龚冰 ;
赵子福 ;
陈福坤 .
科学通报, 2003, (02) :110-119
[10]   大陆板块俯冲和折返的同位素地球动力学 [J].
郑永飞 ;
傅斌 ;
龚冰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4) :36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