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被引:133
作者
郝文武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56 [师生关系];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 [J].
金惠敏 .
哲学研究, 2002, (02) :35-42+79
[2]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J].
冯建军 .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6) :26-31
[3]  
客观知识.[M].(英)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著;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美]莱斯利·P.斯特弗(LeslieP.Steffe);[美]杰里·盖尔(JerryGale)主编;高文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哈贝马斯传.[M].余灵灵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6]  
主体的命运.[M].莫伟民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7]  
后哲学文化.[M].(美)罗蒂著;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  
什么是教育.[M].(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9]  
存在与虚无.[M].[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 著;陈宣良等 译.三联书店.1987,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