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被引:71
作者
陈兴良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明知; 主观违法要素; 表现犯;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3.03.010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在围绕关于奸淫幼女的司法解释的争议中,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与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之区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德国及日本刑法学界关于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态度作了梳理之后,需要明确,有必要接受表现犯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的解释进路。根据表现犯的逻辑,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是主观违法要素,同时也是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而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则是责任要素。因此,没有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是欠缺违法性,而没有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是在具备违法性的前提下缺乏有责性。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问题,而是一个反真实的问题。在认定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的时候,必须从确切性认识的意义上去把握其内容,并注重运用推定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6+178 +17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应当知道”的刑法界说 [J].
陈兴良 .
法学, 2005, (07) :80-84
[2]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4, (03) :72-81
[4]  
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11
[5]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山口厚, 2011
[6]  
教义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10
[7]  
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康怀宇, 2010
[8]  
中立行为的帮助[M]. 法律出版社 , 陈洪兵, 2010
[9]  
目的犯研究[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欧阳本祺, 2009
[10]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付立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