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细菌种群空间分布及组成多样性研究

被引:7
作者
陈红歌
胡元森
贾新成
吴坤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
[2] 河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关键词
垃圾填埋; 16SrDNA; 多样性; PCR-DGGE;
D O I
10.13671/j.hjkxxb.2005.06.017
中图分类号
X705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PCR -DGGE技术对垃圾填埋场细菌种群垂直分布及组成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细菌种群组成波动较大,某些种群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在填埋年龄已达3a的取样点,细菌种群的多样性随着垃圾填埋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多—少—多”的变化趋势,各种群间相对密度也呈现由不均一到均一的变化规律,部分层次优势种和非优势种发生较大变化.填埋深度4 0m至6. 2 5m左右的区域是填埋场微生物区系组成发生变化的过渡区,该区域细菌种群的多样性较小,亲缘关系相差比较大的种交叉在一起,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从时间因素来看,填埋场同层次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时间延长,种群构成趋于稳定.表层垃圾1~2a内,细菌种群处于交替更叠的阶段,日趋发育成熟8 .2 5m以下层次的细菌种群主要受填埋深度影响,与填埋时间关系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809 / 8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及SBR反应器中主要原生动物的种群变化 [J].
杨朝晖 ;
曾光明 ;
陈军 ;
高锋 ;
谢更新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 (02) :166-169
[2]   “传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16S rRNA基因的RFLP分析 [J].
黄立南 ;
周惠 ;
陈月琴 ;
罗硕 ;
蓝崇钰 ;
屈良鹄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87-91
[3]   利用填埋层内生物代谢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 [J].
邹庐泉 ;
何品晶 ;
邵立明 ;
李国建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06) :70-73
[4]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和纯化 [J].
张瑞福 ;
曹慧 ;
崔中利 ;
李顺鹏 ;
樊奔 .
微生物学报, 2003, (02) :276-282
[5]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群落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析 [J].
黄立南 ;
周惠 ;
陈月琴 ;
罗硕 ;
蓝崇钰 ;
屈良鹄 .
生态学报, 2002, (07) :1085-1090
[6]   垃圾填埋场的厌氧降解作用及其微生物类群 [J].
杨琦 ;
张亚雷 ;
汪立忠 ;
王罗春 ;
赵建夫 ;
陆雍森 .
中国沼气, 1997, (03) :7-10
[7]   Comparison of the spatial homogeneity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in sediment samples from a dumping site for dredging sludge [J].
Boon, N ;
Marlé, C ;
Top, EM ;
Verstraete, W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0, 53 (06) :742-747
[8]   Effects of support material on the pattern of volatile fatty acid accumulation at overload in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mi-solid waste [J].
Bjornsson, L ;
Mattiasson, B ;
Henrysson, T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7, 47 (06) :640-644
[9]  
生活垃圾填埋生物处理技术.[M].沈东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  
环境生物学.[M].李顺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