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被引:57
作者
俞春泉 [1 ]
陶开 [2 ]
崔效锋 [3 ]
胡幸平 [3 ]
宁杰远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网格搜索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许忠淮提出的格点尝试法的基础上对网格搜索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采用新的加权方法计算加权矛盾比:权重因子包括反映初动符号质量的权重以体现资料质量的影响;不包括反映观测点与节面距离的权重以避免因节面附近资料权重的双重减小带来的系统偏差;通过减小震源球上密集资料点的权重以部分地抵消震源球上P波初动符号资料分布不均匀对可能解的影响.在通过加权矛盾比筛选可能的震源机制解时,把震源球分为面积相对均匀的网格进行解的搜索,避免了因网格划分不均匀所导致的平均解的计算偏差.针对资料不足情况下震源机制解会受控于个别观测点P波初动符号的情况,我们借鉴杰克刀(jackknife)技术,在可选解中增加了那些一个观测点被去除后的可选解,既对解的质量有了更好的把握,又增加了找到真解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针对可选解存在多个解簇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提供多组可选解的做法.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解的合理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主要基于解的离散度并参考加权最小矛盾比对震源机制解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1402 / 141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J].
胡幸平 ;
俞春泉 ;
陶开 ;
崔效锋 ;
宁杰远 ;
王艳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6) :1711-1718
[2]   以格点尝试法求取的山东地区现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J].
周翠英 ;
华爱军 ;
蒋海昆 ;
董旭光 ;
吴延河 ;
张玲 ;
侯海峰 .
东北地震研究, 2003, (01) :1-11
[3]   求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的格点尝试概率法 [J].
许向彤,许忠淮,张东宁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 (04) :34-42
[4]   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分析——以海城地震序列为例 [J].
刁桂苓 ;
于利民 ;
李钦祖 .
中国地震, 1992, (03) :88-94
[5]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附视频 [J].
许忠淮 ;
阎明 ;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3) :268-279